一、基本特征
分类信息
生存年代:晚白垩纪(约7000万年前)
分布区域:东亚地区(中国、蒙古)
分类地位:暴龙科(Tyrannosauridae)
形态特征
体长:10-12米
体重:4-7吨
头骨长度:约1.3米
牙齿数量:60-64颗
二、解剖学特点
感觉系统
视觉:双目重叠视野约30度
嗅觉:嗅球区域发达
听觉:中耳结构适应低频声波
运动系统
后肢:股骨长度/直径比约3.2
前肢:长度不足1米
三、生存策略
捕食行为
主要猎物:鸭嘴龙类
攻击方式:颈部要害攻击
咬合力:估计约3-5万牛顿
生存挑战
幼体威胁:(1) 伶盗龙类(2) 镰刀龙类
成年优势:体型压制效应
四、比较解剖学
与霸王龙(T.rex)差异
头骨:前颌骨形状不同
牙齿:齿列密度较低
体型:相对纤细
演化关系
共同祖先:约8000万年前
地理隔离:劳亚大陆分离
五、科学争议
分类学讨论
独立属地位确认
与霸王龙的趋同演化
行为学推测
社会性假说
食腐可能性
注意事项:
部分行为描述为科学推测
数据存在学术争议
比较分析需谨慎